假山的选石
发布日期:2017-10-23假山选石是很有讲究的,假山是根据地质、地形、空间去塑造山型结构特征。堆土为山是难以塑造高耸、雄奇、变化多端的假山造型的,它缺少了形体状态和基体稳定等特征,因此假山逐渐偏重以石为山,外加古有观山赏石之人不计其数,唐宋以来赏石、拜石、宴石以成文文人墨客汇聚交流的一种盛宴,于是人们到处采访佳石,以供赏玩及叠山之用。
由于兴趣爱好不同,对山石要求各异,假山石的品类也越来越多,他们在不断挖掘适合制作假山的原材料,配合各种天然石料创作更具有特色,可满足更多人需求的观赏型假山。大部分假山首选石料为太湖石,这也是由原因的。下面分析下太湖石的基础特征,它与假山塑形有何种联系。
太湖石是一类石料的统称,太湖石俗称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产于太湖周边一带的石灰岩。太湖石性坚而润,嵌空穿眼,有宛转险怪之势,因此以“奇”著称。太湖石色泽有青、白、灰、黑等。其质纹理纵横,笼络起隐,遍多凹窝,由风浪冲激而成的。古人常携带锤凿,潜入太湖深水中进行取凿。甚至把创作好的石头模型放入水中,让其自然成形,俗称“种石”,他们把石材雕琢成形,即对缺乏天然孔穴的,就采取人工凿孔加眼,再沉于水中,放置到波浪冲激处冲刷,形成古朴、天然的“自然”假山石,但因时间较长,这种技术需要几代人才能看到的成效,毕竟自然冲刷并非三年五载能成形,因此没有一定的家族传承是没有多少人会去做“百年好事”。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则多用电动工具进行加工、抛光。太湖石又有水、旱两种,尤以水中者为贵,但因采石不便,现多用山中的旱石,虽然旱石大多枯而不润,有的还常带有土色,但堆叠好的假山只要借以数年的雨水冲刷,自然会显露出多孔玲珑或嶙峋俏丽的形态。
太湖石属于沉积岩中的石灰岩,石灰岩在高温下易受雨水侵蚀,其溶蚀变形后,便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石灰岩溶地貌,由于最早发现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山地,所以便命名为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我国西南地区由大片古生代生物沉积岩层所形成的岩溶地貌,如广西的石林、桂林山水等。凡具有石灰岩溶地貌的山体,在有裂隙的地方,由水的溶蚀而形成的山洞称之为溶洞。同时溶有碳酸钙的地下水具有较大的表面张力,下滴时常吸附在洞顶,当水量慢慢增加,重力大于吸附能力时才滴下来,因水分蒸发,水滴中的碳酸钙积淀下来,年深日久,便会形成大大小小的钟乳石。大凡成功的太湖石假山作品无不以石灰岩溶地貌以及溶洞内的溶蚀景观进行摹拟造型的,这种形成的假山形态我们成为石钟乳,他的自然成形离不开环境因素,科技的时代带给世界不一样的精彩,几百年成形的石钟乳洞我们通过科学,可以快速的形成,主要是掌握了石钟乳化学结构。如苏氏山水在广州汇悦台创作的假山石钟乳洞中,我们看到了不同形态的石钟乳,它有假山洞、石室等模拟石灰岩溶洞,洞顶采用穹隆顶或拱顶的结构方法,逼真而又坚固,可经历几百年而不会出现开裂走动的迹象,正如戈裕良本人所说:“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而方称能事。”假山洞壑深邃,玲珑剔透,内有一泓积水,洞之穹顶上悬有钟乳石,沿洞壁筑有栈道,曲折迂回,堪与桂林假山相媲美。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太湖石成为首选的原因,无它,仅因“奇”、“固”。“奇”因水的流动性与生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材,更具有观赏价值,外加水流冲刷形成自然镂空,更是一种自然艺术美的体现。其次“固”,还得从水流冲刷和微生物说起,水流在冲刷的过程中把纤细的枝干冲洗掉,剩下主枝干,更显得坚固。其次微生物作用下,在假山石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以珊瑚礁为例,珊瑚礁是珊瑚群排便物及自身死亡后粘附在石岩之上,形成的一种天然珊瑚石,其坚硬程度可撞破船只。因此,它被称为假山塑石的首选材料。
太湖石是一种包涵历史文化的东西,是世界赏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科学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提高,悄然的对精神层次有了更高的最求,很多人开始追求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回归本源,赏石、藏石已经成为群众性的日常文化活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假山石文化迅速崛起,假山行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智者把握契机,大胆创新,拓展出特色的山石工艺,苏氏山水在山水(山月园)创新上以引导之态带动着整个行业的飞速前行。为了更好的发展,他们不断挖掘使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假山更显得逼真自然,能工巧匠以匠心独运雕刻出巧夺天工之作,“山”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它跨越了自然形成时间障碍的基础上,以更快更美的姿态展示异彩纷呈:或形奇色艳、纹美质佳,或灵秀飘逸、浑厚古朴,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成为“天然山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的选石,除了对堆叠假山的石材种类的选择之外,根据周边山石状况选取材质外,还要对具体山石的大小、造型、纹理、色泽、质地等的选择(相石),由于假山的堆叠不可能找到与图纸设计相一致的对应单石,因此相石掇山是假山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凡是山石巨作都以选石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