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之叠石造山
发布日期:2017-8-161. 历史沿革
1.1、 起源于秦汉
秦汉之际秦、汉之际人造假山之风大为盛行,而且规模很大,这时的假山是远景式的土山和土、石相结合之山。《三秦记》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到海上三神山求仙药未果,于是在咸阳凿长池,引渭水,在水中堆蓬莱山,以求仙人降临。《史记・封禅书》记载,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又在长安建宫内凿太液池,池中仿海上三神山,营造了方丈、蓬莱、瀛洲3座人造神山。这种海岛神山之说虽来自方士求仙的编造,但它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皇家园林的布局变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1.2、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西晋和南北朝是中国古 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文人、士大夫大都崇尚玄学和清谈风,否定现实,寄情山水,秉承了庄子逍遥避世的思想,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涌现文坛,山水画开始萌芽。此时,人们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认识,促进了自然山水式园林向更高水平发展以及造园活动的频繁开展,私家园林应运而生。未经加工的天然美石,姿态奇异,俏丽挺拔,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他们常选美石,孤植于园内,以作足不出户地恣情欣赏。南北朝时,置石立峰还被写入正史,可见,此时置石立峰已经较为普遍。 1.3、 发展于唐宋时期
唐宋两朝是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书画等艺术的辉煌时期。唐朝的造园发展是整个历史脉络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叠石造园名家,如计成、米万钟、张涟、戈裕良等人。随着写意山水园的不断发展,明清时期,堆叠假山之风更为盛行,达到了“无石不园”之地步。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等处名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2. 叠石造山的分类
叠山艺术和技术而言,手段越多越好。但万变不离其宗,有假有真,做假成真,是江南园林叠山的创作宗旨。从这些异彩纷呈的个体形象中仍可归纳出其中的一些共性和规律,再根据他们的共同点进行分类,江南园林中的假山大致可分为写实类假山、写意类假山和贴壁山。 2.1、写实类假山
同古代绘画一样,园林中写实假山也是对客观物象的实际描述,其特点 是强调物象的自然特性和本身气质的渲染。受江南园林空间的限制,即便是写实假山也不会照搬不动的以真山的尺度营建构筑,而是对真山进行概括﹑提炼后的浓缩形式。
这类假山既有既有山的形态和气势,又有石的变化和趣味,山含石性, 石在山中,雅俗共赏。既有景可供静观,又能引人发思,把人的思维无限扩展到国外,有景,有境,这就是写实性假山的艺术所在。例如,苏州环秀山庄内的假山石,为清代叠石名师戈欲良所作。 2.2、写意类假山
写意是相对写实而言的,绘画中写意手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想要的意境。由此可推知,写意性假山重在意象的表达而非自然界物象的摹写。
模仿真山具体形态,又要以传神为佳,借山石抒发情趣。宋代山水画家在《林泉高致》中对山石有这样的描绘:“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江南古典园林的叠山手法正是把这种绘画理论应用到山石堆叠的形态上,创造出具有传情作用的山石景观。
扬州个园便是基于这样的创作思想,选用笋石﹑太湖石﹑褐黄石和宣石,分形象。扬州何园的登楼贴壁山堪称其中的典范之作。
3. 石材的选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讲究用不同的石质原料,构建起不同的假山景观。园林中有众多的石材,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收石100余种之多。明代计成的《园冶》中也列石10余种。概括为造园常用石材主要有太湖石,黄石,英石3种,另外,还有山昆山石、灵璧石、散兵石、锦川石、笋石、钟乳石等。
在选石上,自古以来多着重奇峰孤赏,追求“透、漏、瘦、皱、丑”,这是针对个体而言,五者皆备乃石中之上品。对整体而言,选石还要根据用途而定,“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多纹恐损,垂窍当悬”。就造园说,太湖石玲珑剔透,体型小者,可以独石构峰,高大有峰者,竖叠使线条与山峰保持一致,也可构筑峻壁危峰。黄石棱角分明,纹理古拙,质地坚硬,与山的稳定性格相互统一,横线条与大地相统一,可以堆叠雄山。在堆叠假山时,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石质材料的颜色、形态、硬度等各种物理属 性,扬长避短,尽力做到“因材施用”。
明代计成主张“是石堪堆,遍山可采”和“近无图远”的思想,表明选石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不仅可以创造地方特色而且突破选石的局限性,为掇山取材开拓了新路。选石时,“源石之生,辨石之态,识石之灵”,“石纹石色,取其相同,如粗纹与粗纹,当并一处,细纹与细纹,宜在一方,紫壁青红,各以类聚是也,然分别太甚,至其相悬接壤处不耐观,且难持久,石性维何?斜正纵横之理路是也”。要堆出理想作品,首先选石要石色一致,纹理相顺,才能脉络相连,体势相称。
4. 叠石应用特点
4.1、叠石成山,作为园林的主题山景
自然界崇山峻岭,绵延万里,不可能真的搬到园林中来,古代造园家就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法,借用不同色彩、纹理、形状、质地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出峰、岩、壑、洞,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仿佛置身于自然的群山之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所描述的就是以石为主材营造出扬州个园的四季不同的假山,以石笋代表春山,湖石代表夏山,黄石代表秋山,宣石代表冬山,可谓别具一格。4.2、作为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 通过对石的巧 妙布局来组织空间,扩大空间,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意境。沈复在其《浮生六记》中说:“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在有限的空间内,对“石”巧妙设置,营造出丰富的游览路线,增加了情趣,并拓展了艺术空间。
本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参考与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