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公司动态

摩崖石刻传承的文化

发布日期:2017-5-31

摩崖石刻传承的文化

摩崖石刻雕塑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雕塑为佛教或人物文化,雕法精美,与石刻题名,书法文章,文字同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摩崖石刻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强调善恶、美丑的强烈对比,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在布局上,是艺术、宗教、科学、自然的巧妙结合。在审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

           

   在表现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了创造性的发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极富中国特色。总之,摩崖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摩崖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同时,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变化的一个转折点,现在磨崖石刻所出现的许多有异于前期的新因素又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雕塑,摩崖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


在现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宋代的一座民间风俗画廊。无论王公大臣、官绅士庶、渔樵耕读,各类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我国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生活画卷,它从各个侧面浓缩地反映了晚唐、五代和两宋时期中国社会生活,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此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信神不信教、信仰多元化,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摩崖石刻作为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便是其重要实物例证。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主体的儒家、道教及佛教,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总趋势是由"相互对抗"走向"相互融合"。其表现之一,是使原本属于佛教产物的石窟艺术为道教和儒家所借用,且"三教"创始人不分高下的出现在同一个石窟之中。大足石刻中有释、道、儒"三教"分别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这些造像表明,"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潮已经巩固;世俗信仰对于"三教"的宗教界线已日渐淡漠。另一方面,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祇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磨崖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后世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深远。

 

因此磨崖石刻不仅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仰,更因其有了的地理位置使其文化发扬光大,生生不息的流传于后世,万代千秋。


上一篇: 深圳市因特拉根酒店瀑布景观                                        下一篇:梅州客天下客家风景墙